解放日报记者 王闲乐
1995年3月的一天,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六队10位新学员,来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打扫卫生、整理环境、护理老人……临走前,带队的政治教导员孟庆安问时任福利院院长张履贵还有什么事可以帮着干。张履贵说,有一些老人一无子女,二无亲属,三无收入,很孤独,能否认养几位、定期来看望。
昨天下午,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举行的“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活动30周年军地座谈会上,张履贵回忆起这一幕时仍感慨万千。当时的他们不会想到,这番对话会开启一段跨越30年的爱心接力。
一场特别的认养仪式
孟庆安回忆,张履贵的话让他深受触动,当晚就主持召开了支委会,大家一致同意:认养福利院里97岁的张锡度、86岁的夏阿花、84岁的刘惠芳三位“三无”老人为“妈妈”。
1995年3月5日,一场特别的认养仪式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举行,当孟庆安和队长张志华带领全体学员高喊一声“妈妈好”,并向“妈妈”们敬下庄重军礼的时候,三位“妈妈”和在场的许多老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孟庆安说,以认养活动为开端,学员队和福利院签订了有5项具体内容的军民共建协议,双方认真、扎实地逐项落实了协议内容,在学员队形成了“五个一”的良好传统,即入学第一课要给新学员们讲认养“妈妈”的故事;新学期第一个党日组织认养仪式;每学期组织一次“爱心献给三个妈妈”捐款活动;每周五到福利院看望一次“妈妈”;毕业前到福利院举行一次真情话别仪式。
30年间,从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六队到如今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二十三队,60批6000余位学员持续接力,先后认养了100多位老人。
一场心灵的双向奔赴
“最初参加这个活动时,我和部分同学一样,认为关爱老人嘛,就是去福利院陪陪他们、帮帮忙。参加认养仪式时,大家总觉得一声‘妈妈好’很难说得出口。”二十三队学员杨鹏辉说,第一次和顾秀英妈妈聊天,自己总是小心翼翼找着话题,有时甚至还会陷入短暂的沉默。
后来,他逐渐了解到,老人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奉献了近30年的老党员,会拉着杨鹏辉的手讲述当年工作中的故事。
渐渐地,杨鹏辉不再把每次出发当作任务打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期盼——去看看“妈妈”这周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可以帮她做的?在杨鹏辉看来,这是一次鲜活的生命教育,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心灵滋养。
如今,杨鹏辉毕业在即。他表示,将把“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活动的精神火种带到即将奔赴的工作岗位,把对“妈妈”们的敬爱之心,转化成对同事的友爱互助。
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
很多学员有和杨鹏辉相同的感受。
曾在2002—2005年任学员队队干部的张伟说,前段时间她去开封,一位毕业二十几年的学员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的“妈妈”们还好吗?
“临别时,他拿给我一把‘朱妈妈’送他的扇子,说二十几年来自己搬了多次家,扔掉了很多东西,但这把扇子一直舍不得丢掉,请我带回来放进资料室。”张伟说,学员口中的“朱妈妈”,给了大家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她不仅经常给大家上党课,还给学员们送画了画的扇子、编织的中国结等。去世后,“朱妈妈”还捐献了自己的遗体。
“在我们二十三队专属的荣誉室、接待室、办公室和签名留言室,墙上挂满各时期学员与老人的合影。在福利院里,每逢新学员到来,老人们也会指着手机中的照片讲述往昔故事。这种传承,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延续。”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二十三队队长陆路说,今天,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项活动的历史接力棒,用更实在的行动继续做老人们最贴心的“兵儿女”。
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