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蔡霞
大学老师梁贺君今年43岁,这个暑假过得并不清闲。上周他还在北京出差,随同学院领导班子向中农发集团报告研发项目进展;这周又南下深圳,调研中水集团金枪鱼围网项目部的无人艇应用需求。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梁贺君想不到,人到中年竟经历了一次研究生涯“归零”,不得不走上跨界转型路。而且,在原专业停招后,他挂职企业一线“出海打鱼”,终于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再上岗”。
教学与科研双重“断链”
梁贺君的本行是物流链,但这条“链”最近两年“断”了。2023年,按照“新工科”建设战略部署,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改革中,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因学科布局调优暂停招生,涉及8名专任教师的转型发展,梁贺君是其中之一。
面临教学与科研方向的双重“断链”,梁贺君的内心一度充满抗拒。毕竟,他已在物流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像《冷链物流》《食品仓储与配送》这些课程都已教授多年。突然之间,要重新备课讲课、规划教学方向,这种“归零”的感觉让他很不适应。
更让他焦虑的是科研上的断裂。过去这些年,他在智慧物流、供应链优化等领域有不少研究积累。但随着专业调整,这些科研方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托。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梁贺君开始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查阅大量文献,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拥有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背景下,他很快弥补了机械、电气、AI等领域的知识短板。
“AI+远洋渔业”产教融合
做老师的,不仅要“自学习”,还要“再实习”。根据院校安排,梁贺君前往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挂职,这段宝贵的职业经历成为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企业基层的实操实战,让他真正接触到远洋渔业智能装备、远洋渔业数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应用。
梁贺君挂职期间主动到舟山、烟台、深圳等地的远洋捕捞船、渔获加工厂等生产一线,与公司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交流探讨,了解远洋渔业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痛点,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找准了方向。
从“远洋渔场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到“超低温蓝鳍金枪鱼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梁贺君在中水集团参与的一系列科研项目顺利获批,成为他挂职工作的最佳成绩单。其中,“远洋渔场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还成为中农发集团的揭榜挂帅项目。
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从企业返校后,梁贺君投身“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主持3门校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他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他的感悟颇深:“所谓转型不是放弃过去,而是将过往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整合、拓展和再创造。”
此外,梁贺君还获批上海市教委市级项目“基于AI大模型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助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履约助手和在线学习平台,帮助企业更好遵守国际渔业法规,降低出海风险,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